丝路小说网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猎宝 > 第186章 第二块李墨

第186章 第二块李墨(第1/2页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   这个堵头儿和两边上下,都做了榫卯,两边还得下锯。&29378;&20154;&23567;&35828;&32593;&936;&969;&936;&12290;&120;&105;&97;&111;&115;&104;&117;&111;&65287;&107;&114;

    折腾了足足半个小时,终于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白绸袋子。打开袋子,里面还续了棉花。

    棉花包裹的,是一方不厚的墨锭!

    这墨锭长不到二十厘米,宽约七八厘米,厚度顶多两厘米。

    墨锭正面,从上到下,有阴刻漆金的四个隶字:凤阁龙楼。

    背面,则在底部右侧竖刻了一列小字,但是太小,而且已经模糊无法辨认。

    底部正中,倒是有一方印文,因为有朱砂铺色,所以依稀还能辨认。

    孙中原正待细看,店老板笑道,“先生祖上是书香门第啊,一方墨锭,也用紫檀老料护了个周全。”

    在他看来,一方墨锭算什么?还不如这块紫檀老料值钱呢!

    孙中原笑了笑,继续辨认,终于认清了:

    廷珪制墨!

    这方墨锭,仔细审视宝光,应该是五代十国年间的东西,配合廷珪制墨这四个字,那就是李墨!

    李廷珪制的墨!

    孙中原心下震动,居然遇到了李墨!从紫檀镇纸的年份来看,这是康熙年间有人得到了,然后如此密封珍藏,而且一对镇纸,只藏在了一块之中!

    当然了,像李墨这种无比珍贵的东西,也不太可能得到两块。

    “那我们先加工珠子?”店老板此时又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好!”孙中原点点头,直接把钱付了,“一个小时后我来取。”

    将这方李墨重新包裹棉花,装进了白绸袋子,又小心塞进外套内口袋,扣上扣子,孙中原这才离开。

    他需要出去走两步,平复下心情。

    笔墨纸砚,文房四宝,都有不少收藏者。而李墨,是墨中的千古极品!据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,天下能找到的,就只有一块李墨,被乾隆皇帝收纳珍藏。而那块李墨,如今在台岛故宫博物院,算是收藏界公认的唯一的传世李墨。

    那块李墨正面,也有漆金四字:翰林风月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李墨,只剩下了传说。

    李廷珪本来叫奚廷珪,奚家是制墨世家,后来奚廷珪成了南唐的制墨官。

    南唐后主李煜,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,当国君不行,但却是个风雅文人,对制墨尤为重视,所以,赐了奚廷珪国姓,奚廷珪就变成了李廷珪。

    李墨,是松烟墨。大体是把松木放到窑里点燃,冷却之后,刮下附着在窑壁上的烟煤,这就是松烟。松烟洗净,然后得加上胶搅拌,形成面团一样的东西,然后再加入各种香料捶打,最后用模具压制晾干。

    有点儿像做那种有各种形状的馒头。

    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,影响墨的品质的,无非就是材料和技术。

    李墨所用松烟,是选取黄山的老松制成,同时,在捶打的时候,还会加入珍珠、龙脑,生漆、犀角、麝香一类的东西。

    还有,捶打次数非常多,有史料说十万次以上。虽然有点儿夸张,但是从次数多也容易看出一个问题,那就是里面必然包含了一定的特殊技术,不然不用如此繁复。

    李廷珪生活的时代,算是五代十国末期到北宋早期。就在北宋的时候,李墨就很贵重了,皇帝御赐物品中,有时候就有李墨。

    墨是消耗品,所以李墨在历史长河中,逐渐耗尽。后来有个说法:黄金易得,李墨难求。

    以至于后来宋代有个制墨名家叫潘谷的,得了半方李墨,竟然跪下磕头,大喊天下之宝。

    这里面还有件事儿不得不提,在李墨,或者说奚廷珪所在的奚家制墨之前,墨一般是做成团状、丸状,奚家制墨,算是开创了条块状墨锭的先河。

    孙中原得到的这块李墨,如果根据现有的资料,那就是除了台岛故宫之外,流传在世间的第二块李墨!

    孙中原怀揣这块李墨,心想,这东西是万不能出手的,必须好好珍藏。李墨因为材质特殊,制作考究,号称比石还硬,而且细腻坚韧,可以断木裁纸,只要不沾水,保存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。

    渐渐的,孙中原得宝的心情平复了一些,毕竟不是第一次捡漏了,虽然珍贵,但已经安然带在身上。既然来了潘家园,那就逛逛吧。

    转了转,孙中原才发现,今儿不是周末,地摊区没人!

    之前光想去弄开那块镇纸了,还真没多留心。

    孙中原绕过地摊区,重新往店铺区走,却发现,在一处山墙下面,居然摆了两三个零散摊子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